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

高熵合金之父貢獻大 登頂尖期刊專題報導

11年前發表第一代「高熵(音同商)合金」的清大材料科學工程學系教授葉均蔚,混合5、6種以上等比例金屬,得到性能更優秀合金,而被譽為「高熵合金之父」,2009年葉均蔚更提出第二代「高熵合金」,也因為翻轉傳統合金概念,受到頂尖知名期刊關注,上月19日出版的頂尖國際期刊《自然》 (Nature)更做出專題報導,稱讚葉均蔚為形容高熵合金第一人,並以神奇的「金屬調合學」來形容。


葉均蔚帶領的研究團隊,11年前發表第一代「高熵合金」,所謂高熵合金,就是融合至少5種以上金屬元素,每種元素以相同比例的原子數混合而成,讓合金變得更強(抗折斷)、更韌(抗變形),且耐高溫、腐蝕、輻射、摩擦,而7年前開始,葉均蔚發表第二代「高熵合金」,每種元素的原子數以不同比例調配,證明性能優於第一代。

科技部今天舉辦記者會,宣布葉均蔚榮登《自然》專題報導,葉均蔚回憶說,傳統合金幾乎都是某一元素為主,再添加少量其他元素,例如在鐵中加入0.02~2%的碳而成為碳鋼,當年開車在新竹新埔鄉間時腦中閃出合金新配方概念,不久後造出硬度超過不銹鋼且可耐攝氏一千度而不軟化的新合金,但當時「高熵合金」概念尚未得到世人認可,「還有學術界前好意輩提醒我走偏了路」。

葉均蔚與團隊在2004年發表5篇「高熵合金」之後,帶動學術界研究風潮,從2013年起「高熵合金」的論文篇數大幅成長,至2015年底已經超過1千篇,其中清大就佔了至少120篇,目前全球至少300個研究單位投入「高熵合金」研究,包括美國數個國家級實驗室、軍方實驗室、著名大學及大型產業等。

葉均蔚表示,目前清大團隊及國內數家知名廠商進行高熵合金的合作應用,並與本材料科學研究院合作引擎葉片耐高溫噴塗,今年還將與德國知名團隊合作高熵超合金。他說,有人在研究過程中會放棄,他則是相信自己高熵合金的研究,且能堅持下去。(許敏溶/台北報導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